当行李箱的滚轮第一次碾过校园的柏油路,我还不曾想过这四年会以怎样的方式镌刻进青春。此刻回望,那些在寝室里通宵调试代码的夜晚,在图书馆角落翻阅文献的清晨,在答辩台上攥紧激光笔的瞬间,都化作记忆里闪烁的星光。
刚入学时,我对大学生活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,以为离开了高中的束缚就能完全自由自在。然而现实很快给我上了一课——繁重的课业压力、需要处理得当的人际关系、突如其来的独立生活要求,一度让我无所适从。后来,我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,深刻体会到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,更是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那些熬夜复习的艰难,那些为实验数据反复验证的日子,那些为课程设计而绞尽脑汁的夜晚,现在看来都如此珍贵,因为它们让我学会了坚持。
竞赛经历是我的大学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准备期正好碰上暑假,作为队长,我带着两名队员留在学校集训。比赛那三天,我们几乎没合眼,我负责的神经网络算法建模遇到了维度灾难,是队友的一个随机森林建议让我们柳暗花明。当得知我们获得省级一等奖时,大家相视而笑,一切苦涩尽在不言中。这次经历让我明白,团队协作不是简单的分工,而是在思维碰撞中找到最优解的艺术。
科研论文写作则是另一番历练。我的第一篇论文被拒了3次,每次收到审稿意见时,我都像被泼了盆冷水。导师说我的数学推导很扎实,但缺乏工程视角的讨论。于是我把实验室的实测数据重新整理,用通信链路预算的理论框架重新分析,论文最终得以发表。后来,我还有2篇学术论文相继发表,看着知网检索页面上自己的名字,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“板凳要坐十年冷”。这些科研训练不仅锻炼了我的学术思维,更让我学会用工程师的眼光审视理论的价值。
在图书馆度过的时光构成了我的大学生活底色。大学期间,我担任学习委员,养成了课前预习、课后整理笔记的习惯,这些笔记后来被同学们戏称为“考前救命手册”。图书馆靠窗的34号座位,几乎成了我的“专属领地”,面前堆着的《通信原理》《数字信号处理》教材里,夹着密密麻麻的便利贴。有时抬头活动颈椎时,会看见斜对面的学弟正在“啃着”也曾让我头疼无比的傅里叶变换章节,这种跨越时间的默契,总能让人心生温暖。
现在,我的书柜里还留着四年来积攒的物件:泛黄的、残留着咖啡渍的实验报告,边角已经卷曲的竞赛获奖证书,写满批注、扉页上涂画着“小小傅里叶变换看我不轻松拿捏你”的《信号与系统》教材……这些具象的碎片拼凑出的,是比4.18的学位绩点更珍贵的成长轨迹。保研后,我常被学弟学妹追问成功秘诀,其实哪有什么标准答案呢?就像通信系统里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编码方案,重要的是,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调制方式。如果说真有什么经验,或许就是永远保持接收状态:接收知识也接收挫折,接收赞美也接收批评,接收确定也接收未知。
回首四年,我发现自己最大的变化不是掌握了多少专业知识,而是整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的转变。大学教会我用批判性眼光看待问题,用系统性思维分析现象,用创新精神解决问题。我不再像刚入学时那样非黑即白地看待事物,而是学会了在复杂情境中寻找平衡点。我开始理解,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外在成就的高低,而在于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强大。那些曾以为过不去的坎,现在看来都是让我变得更坚韧的历练;那些曾觉得枯燥乏味的课程,实则培养了我的专业素养;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课外活动,却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我的综合能力。大学四年,我从一个依赖父母的高中生,变成了能够独立思考、勇于担当的年轻人,这种蜕变的过程虽充满挑战,却让我感到无比充实。大学四年留给我的不仅是简历上的几行文字,更是融入血液的思维方式、价值追求和生活态度。
在整理毕业设计材料时,我发现,本科阶段的所有研究其实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:如何让信息穿越噪声抵达彼岸?这恰似我对大学生活的理解——在充满干扰的环境中,用专业素养作载波,以理想信念调频,将青春的能量转化为可被识别的信号。那些啃着面包赶早课的日子,在答辩现场“PK”时的紧张,收到论文录用邮件时的雀跃,都融汇成人生程序里最优雅的算法。我知道,这四年积累的不仅是知识图谱,更是面对未知难题时那份“试试看”的勇气,而这或许就是大学给予我的最珍贵的礼物。(乜晓妍/文)